一、主要违法活动类型
1. 洗钱“”群
犯罪团伙通过在Telegram建立“代付群”(如“渣男”“风尘”“王者”等名称),组织成员账号流转非法资金,每万元支付35-80元佣金^^。
操作流程:上线通过Telegram指挥团伙成员没收“卡农”手机身份证,看守人员限制其自由;“操作手”用银行卡接收诈骗/资金并转移,频繁更换酒店躲避侦查^^。
2. 诈骗兼职务工群
以“足不出户赚快钱”为诱饵,诱骗用户下载Telegram(化名“纸飞机”),加入“黄金矿工群”“Q拉群”等:
“手机口”诈骗:用两部手机中转通话,使境外诈骗电话绕过拦截系统,每单获利10元^^。
拉人头进诈骗群:拉人进QQ/Telegram群可获20元佣金,群内以、投资等话术行骗^^。
未成年人因涉世未深易被招募为“帮凶”,涉嫌帮助络犯罪活动罪(帮信罪)^^。
3. 非法交易与信息贩卖
公民信息买卖:在Telegram群打包出售期货投资者身份证、手机号等数据,每条0.5-2元^^。
/平台推广:通过群组销售资源、招揽直播人员,并与跨境结合牟利^^。
二、犯罪团伙的隐蔽手段
技术工具:利用“阅后即焚”功能销毁证据,服务器设在境外规避监管^^。
组织架构:层级分明,专人负责看守“卡农”、操作转账、联系境外上家,使用代称群组名躲避追查^^。
三、法律风险警示
“帮信罪”量刑:或通讯支持协助犯罪,最高可判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^^。已有团伙成员被判刑八个月至三年不等,罚款数千至数万元^^。
个人后果:出租者将被暂停非柜面业务5年,且影响新账户开立^^。
四、建议措施
家长自查:检查未成年人手机是否安装Telegram(纸飞机)、蝙蝠等加密软件,及时卸载^^。
警惕兼职陷阱:拒绝“低门槛高回报”的线上兼职邀约,尤其涉及银行卡操作或通讯中转^^。
此类群组已成为洗钱、诈骗的温床,用户需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避免因小利卷入犯罪链条。